新闻热线: 85309264 | 收藏首页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湖南人民之友>人大智库>人大研究
人大研究

关于强基固本助推乡村振兴的调查与思考

http://www.hnrmzy.com  文章来源:投稿   作者:朱创新  时间: 2022-11-16   上传:杨柳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前题和基础,为积极响应郴州市委开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调研、解难题、促发展、抓落实”活动,汝城县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迅速部署安排,抽调相关委室人员组成专门的调查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通过听汇报、查资料、访现场、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等方式,对全县如何有效强基固本、示范引领助推乡村振兴进行了专项调查,精准把脉问诊、对症下药,献良策、开良方,为全县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加油鼓劲、助力乡村振兴汇聚了人大智慧、发挥了人大作用、贡献了人大力量。

强基固本助推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

两年来,汝城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获评“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沙洲村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湖南乡村振兴“十大”优秀案例。汝城县乡村振兴局获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国乡村振兴系统先进集体”。

脱贫攻坚成果日益巩固。一是持续开展帮扶不放松。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四到农家八必访”活动的通知、关于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的9条措施等规章制度,发放7017.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从产业、就业、社会保障等多个层面接继帮扶,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二是精准动态监测不马虎。利用省市防贫监测平台,对全县纳入监测对象的474户1117人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开展日常监测,为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按50元/人的标准购买防贫保险,有效防止返贫和新的致贫。三是促进就业增收不停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发放一次性外出务工交通补贴,奖扶93个“帮扶车间”吸纳脱贫人口务工,全县每年光伏电站收入用于安排脱贫人口公益岗位超过3500个。电子智能科技产业园14家新投产企业让近3000人在家门口就业。四是抓好兜底保障不懈怠。利用敬老院和养老院集中供养425名五保户和其他老、弱、残疾户;县精神病院集中治疗特困重点精神残疾病人170人次;累计筹集600余万元临时救助1072人次。

乡村振兴稳步推进。一是促进产业发展惠民生。出台产业奖补政策,小额信贷“能贷尽贷”,发展辣椒、生姜、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组织20家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与1.67万户脱贫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带动85%的脱贫户发展产业。二是加强示范引领有亮点。汝城县人民政府2021年争取中彩资金5000万元,重点打造环沙洲村红色农旅乡村振兴示范区,于今年3月高质量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获评“A”等次并奖励800万元。筹集资金1亿元,重点打造土桥镇龙潭桥村文明瑶族乡上章村等154个乡村振兴示范点、8个整村推进村、3条示范带。三是改善人居环境美乡村。依托“百日大攻坚”等行动,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乡镇1个,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2060吨,拆除空心房、零散房、危险房等5600间,拆除残垣断壁1127处,完成新(改)建农村卫生户厕1393个。四是推进一网治理提效能。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县、乡、村三级网格微信群等为载体,织密织牢管理服务网格,带动村民在乡村振兴中比学赶帮超。

强基固本助推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责任意识有所淡化,工作合力有所弱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存在群众参与意愿低,各级干部有厌战情绪的现象。考核激励机制实施和成果运用不够,部分单位松劲懈怠,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重视不够,责任、政策、工作落实不到位,部分三支队伍、帮扶干部业务不够熟悉,工作效率低。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压力大、存短板。脱贫户稳定增收压力大。一是脱贫户内生动力不足。部分脱贫户过度依赖帮扶政策,习惯于等待和观望,仍存在“等、靠、要”思想,不愿意接受技术培训,有好的产业、就业路子也不愿主动参与。二是脱贫户自我发展能力脆弱。部分脱贫户仍然缺乏脱贫的能力和致富的相关劳动技能,加上年老体弱,只能通过公益岗位或者附近打零工方式获取报酬,收入普遍较低。三是脱贫户增收受外部疫情、自然灾害等影响较大。疫情、灾情以及生产资料成本高对产业发展和稳定就业带来负面影响,依然存在返贫致贫的潜在风险。如,饲料价格涨速过快直接提高了约40%的养殖成本,农药、化肥等价格普遍上涨40%,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

部分脱贫村基础设施等还比较薄弱。一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完善。因项目扶持和多元化投入渠道少,脱贫村道路、饮用水保障、用电、网络、住房安全、教育医疗公共服务设施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的数量、质量远低于城镇,部分村组还存在季节性缺水、通讯信号弱等问题。二是人居环境较差。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改厕工作设施建设滞后,“空心村”改造工作进展缓慢;乱堆乱放、畜禽散养现象依然常见,公共设施“重建轻管”现象普遍存在,易地扶贫搬迁点缺乏生产用地和议事场所、人口增加无法居住、配套基础设施欠完善、就业增收渠道少、融入管理不到位。三是村集体经济收入低。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组掌握的土地、山林、水库等集体资产少,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不宽、可持续的收入不多。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不稳定,不仅影响村级事务开展,也影响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四是乡村治理水平不高,部分村民道德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大局意识差,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和乡风文明有待加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大、有差距。规划缺乏且欠科学。县乡(镇)两级至今没有一个系统、科学、全面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全县217个村,大部分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编制尚未完成或尚未定稿获批,或者有规划未量身定做到自然村组。

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一是产业发展制约瓶颈多,特色优势难凸显。严禁耕地“非粮化”和“非农化”、土地流转难(流转双方难达成协议)、流转方式单一,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农机设备使用少且落后,制约产业机械化发展;品质不优、品牌不响,制约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水利条件差、技术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自然灾害频发制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二是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缺乏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带动,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少,脱贫户受益增收少。三是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够,精深加工少,附加值低,农民增收渠道少。

乡村振兴人才匮乏。一是人力资源不足且流失严重。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现象突出。由于本地就业、创业空间远较城市小,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中青年农民纷纷进城务工,乡村人口大多为“老、少、妇”,劳动能力差。二是乡村人才少且片面。现有乡村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种养殖生产环节等领域,而在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全产业链环节方面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三是部分村级组织队伍建设薄弱。有的脱贫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党员的年龄、知识结构有待优化,村级后备干部储备不足,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与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

强基固本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与对策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凝心聚力促落实。一是汝城县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激励机制和加强成果运用,奖优罚劣,强化八级责任,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克服疲劳厌战情绪,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加强三支队伍融合,落实防贫返贫监测、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和部门联动帮扶机制,用好防贫监测系统,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好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二是县人民政府要贯彻落实出台相关政策,编制出台系统、科学、全面的全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助推五大振兴工作部署落细落地,分类推进、重点推进、循序渐进,由面向脱贫户改为面向普遍群众,综合运用财政、土地、金融、税收等政策手段,加大争资立项和招商引资力度,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强化要素保障,对基础条件差的村强基固本补短板,对基础条件好的村重点帮扶促振兴。三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主动参与乡村振兴。注重帮扶先赋“志和智”,激发脱贫致富内在活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由“外部输血”转为“内部造血”,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用水安全。一是进一步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政策落地见效。保持过渡期内政策总体稳定,抓好就业增收,通过菜单式人人有技能培训,提高人员技能和素质。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大向园区、扶贫车间以及餐饮、建筑等行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加大提供公益岗位力度,优先推广以工代赈项目,优先吸纳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务工,确保群众增收。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应保尽保、应兜尽兜,确保兜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强化相关部门工作责任,盯紧控辍保学、防范因病返贫致贫、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关键领域精准施策,确保“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巩固提升。二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要因地制宜建立监测标准年度调整机制,对监测对象不设规模限制,做到应纳尽纳,进一步做好监测平台数据共享,简化识别程序,缩短认定时间,确保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加大投入,促进乡村建设和治理。一是创新举措加快乡村建设。出台拆危拆旧、有效利用闲置宅基地的具体办法,创新统征、统拆、统拍、统建工作举措,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完善农村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保障乡村产业用地。继续加大脱贫村补短板和示范村促振兴力度,鼓励提倡政府出料、群众筹资投劳,多快好省推进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公共服务。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乡结合地区公共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均衡共享,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二是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着力推进“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完成和执行落实,继续深化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处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确保整治成效的可持续,全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重点抓实易地搬迁设施完善和后续扶持工作。三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积极盘活村集体资源,鼓励以资源资产作价入股、租赁、资产托管等多种经营模式与社会资本合作,鼓励创办家政、养老等各类服务实体,鼓励入股参股农业龙头企业等形式,积极推进微小项目优先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施,多措并举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四是全面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大力实施乡村文明新风培育行动,扎实开展平安乡村建设。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治理、一网治理等治理方式,增强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主动性。广泛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发挥好“一约四会”的作用,有力整治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

突出优势特色,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一是破解制约瓶颈,促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和执法机制,创新农户以土地入股、委托经营等方式促进土地流转和合作经营,加大土地管理执法力度,加强抛荒治理,争取政策支持对部分区域生态公益林、天保林调规,因地制宜提高菜稻复种指数,确保优势特色产业拓展用地。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改善灌溉条件,支持推广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机械化程度,加强产学研结合和技术服务,加强品种培育和品牌打造,促进产业增效百姓增收。二是推动三产融合促进产业发展。围绕农业进行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着力引进和培育加工能力强、营销网络广的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拓展销售市场,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利用汝城县红色文化、绿色生态、蓝色温泉、千年古县的闪亮名片,积极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形成高附加值创新型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三是建立联农带农运行机制,促进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各类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联农带农制度,积极推广订单收购、入股分红、优先雇佣等利益联结方式,继续支持“帮扶车间”可持续发展,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确保脱贫人口家庭收入持续增长。

优化人才支撑,助力乡村振兴。一是配优培强村级班子。要把有思想、有技术、有经营管理能力、乐于奉献的高素质“能人”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加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有效拓展村干部职务上升通道,适度提高村干部养老保险待遇,增强从业盼头,解除后顾之忧,更好为民服务。二是加强人才引进。制定出台并落实农业农村人才引进和培育相关政策,同时重点从用地、融资、税费等方面予以精准有效的政策支持,动员吸引农村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优秀人才、转业军人回乡发展,带头创办集体企业;充分发挥本地能人、新乡贤、离退休党员干部的主体作用,主动投身乡村振兴。三是加强人才培育。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积极组织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技能培训,打造新型农民。加快培育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和致富带头人,全力打造懂农业、爱农村和爱农民的乡村骨干力量。常态化有针对性开展乡村两级干部业务能力、管理能力培训,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作者系汝城县人大农业与农村委主任委员)

编辑:杨柳    二审:蒋海洋    终审:司学群

《人民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5 湘ICP备15001378号-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838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27/D 邮发代码:42-211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