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85309264 | 收藏首页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湖南人民之友>人文阅读>文学
文学

永远的铭记

http://www.hnrmzy.com  文章来源:投稿   作者:陈吉明  时间: 2022-07-27   上传:杨柳


微信图片_20220725172753.jpg

(一)高坪红军村

高坪村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谢家垭乡,与怀化市沅陵县的大合坪乡、火场土家族乡两乡毗邻,距张家界市城区35公里。高坪村历史悠久,生态优美,文脉厚重,先后荣获“中国传统村落”“国家森林乡村”“全国少年林业科普教育基地”“省级生态游精品线路村”“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和市级生态文明村镇”等称号。

高坪村村民以陈姓为主,陈姓村民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后裔。600多年来,一大批忠肝义胆、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高坪儿女,演绎了无数为民请愿、打抱不平、许身为国和抗日救国的感人故事。特别是在土地革命时期,高坪儿女踊跃参加红军的历史故事,给这块土地注入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

因为高坪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国工农红军红二、红六军团在发动湘西攻势、发展壮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多次经过高坪。1934年12月,萧克率红六军团一部分驻扎在高坪时,高坪的陈氏祠堂就是萧克的临时指挥部。红六军团到达高坪的第二天,就在陈氏祠堂外召开扩红大会,高坪村民积极参军,出现了父母送儿子、媳妇送丈夫的感人场面,有很多是父子同参军、兄弟共从戎。1934年,高坪村全村人口不到300人,就有40名青年参加了红军。可以说,高坪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红军村”。

历史没有忘记高坪。《萧克回忆录》中记载:“1934年12月,龙家寨战斗结束后,红二、红六军团在大庸稍加休整,即向南打沅陵,继而占领桃源,包围常德,随后,转向北面,攻下慈利县城。”《张家界革命老区大事纪实》记载:“1934年 12月7日,红二、红六军团主力在贺龙、关向应、萧克等率领下,进袭沅陵,旋即顺沅江东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日记》记载:“1935年11月25日,二军团直属队及红军学校、六师到高坪。四、五师到土地垭,四师的十一团一营向沅陵游记,晚转到凉水井。”这些资料都是红军驻扎高坪并开展革命的铁证。根据张家界烈士纪念碑的撰文、市区民政部门和退役军人事务局保存的档案资料查实,高坪40名红军战士都有据可查,有21名烈士牺牲在鸡公垭、塔卧、江垭、常德等战斗中,有18名战士在战斗中成为失散红军,有1名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在张家界市烈士纪念碑上,有11名高坪红军烈士的姓名。虽然这些红军烈士骨埋四野,而高坪村的父老乡亲却通过各种方式纪念这些革命先烈,高坪境内的“红军路”“望孩岗”“相思垭”“行军岗”等地名,寄托了高坪群众当年盼红军、送红军、等亲人的不尽深情。新时代下,把高坪“红军村”的历史代代相传,责任重大、刻不容缓。为了使这些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传承和永远记在每个村民心中。为此,高坪村支两委组织了专家学者,多方走访调查,在各部门单位查阅资料,三次召开高坪红军亲属座谈会,广泛收集资料,编写《红色高坪》小册子,尽可能还原每一名高坪籍红军的真实故事。

高坪是个红军村,现在的高坪人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继承先辈遗志,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昔日“红军村”变成了今天的“新农村”和“最美的乡村”。他们以此告慰先烈,继续砥砺前行。

微信图片_20220725172804.jpg

(二)挑着草鞋当红军的陈申章

陈申章,1908年出生在张家界市永定区谢家垭乡高坪村(原坪窝)杨家峪的一户贫苦农家。他家里兄弟姐妹多,只有几亩薄田,难以养活一家人,靠租种地主家的田地过日子。陈申章的父亲会打草鞋、编竹筐,农闲的时候便打些草鞋,编些竹筐、竹篓挑到集市上卖,赚些钱补贴家用。

陈申章在兄弟姐妹中年龄比较大,懂事早,能吃苦,干活勤快,从小跟着父亲干农活,做家务,农闲时候学着打草鞋,编竹筐,用了几年时间,把父亲的手艺学会了九成。

1934年12月,萧克带领部队路过高坪村,到高坪时天已经黑了,决定在村里借宿一晚,为了不打扰老百姓,便在村里的祠堂里安顿了下来。当天晚上,红军在高坪开展扩红宣传,还安排一部分战士深入附近村寨,帮老百姓做些事情,宣传红军的事迹。

乡亲们都听说过红军的事迹,尤其是贺大胡子的事迹,在湘西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听说红军到了村里,都很好奇,纷纷前来观看。听了红军的宣传,看到红军战士帮老百姓家里堆草垛,帮孤寡老人家里挑水,都竖起了大拇指,纷纷称赞红军是为老百姓打仗的军队。陈申章看在眼里,便回家跟父母商量,央求父母同意他参加红军。父母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出门前,他对父亲说:“爹,我看红军战士穿的衣服和草鞋都是破破烂烂的,好多战士脚上都磨起了水泡,我把家里草鞋带一些给他们吧。”父亲连忙说:“要得,你想得周到,红军为老百姓打仗,送他们些草鞋也是应该的。”就这样,陈申章挑着一担草鞋加入了红军,成为了一名革命战士。

加入红军后,陈申章在训练、作战外,利用休息时间,为战士们打了很多草鞋,他打的草鞋穿起来合脚,又经久耐用,很受战土们欢迎。找他帮忙打草鞋的、向他学手艺的战士都排成了长队。陈申章来者不拒,打起草鞋来更卖力了,看着战士高兴地穿着他打的草鞋,他也非常高兴。

1935年11月,申章跟随部队长征。长征开始没多久,他不幸身染重病,他不想拖累部队,几次要求部队把他留下,没有得到允许,部队还安排了一名战士专门照顾他。在一次和敌人的战斗中,陈申章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8岁。

微信图片_20220725172808.jpg

(三)照顾五名红军伤员的陈远华

陈远华,1914年10月出生在张家界市永定区谢家垭乡高坪村(原平窝)雷家山。陈远华家境贫穷,从小心地善良,忠厚老实,吃苦耐劳,很小就帮父母干活,挑起了家庭生活的担子。但在那个战火纷争的年代,他们一家生活异常困难,陈远华父亲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这世道,这大家子可怎么活呀?”

有一次,陈远华忍不住对父亲说:“有什么办法能吃上饱饭,不能老这样等下去。”

父亲说:“听附近的人说桑植那边有个叫贺龙的,带了一支队伍叫红军,是我们穷人的部队,专门为老百姓撑腰做主,哪天红军到这里了,你就跟着贺龙当兵去,每天就有饱饭吃了。”陈远华把父亲的话记在心里,等着红军到来的那一天。1934年12月的一天,萧克带领部队,经过高坪村时天黑了,就驻扎在高坪。陈远华连夜从雷家山赶到高坪,报名参加了红军。

在红军连队里,连长看陈远华因为刚参军没有战斗经验,就让陈远华当了一名医务兵,战斗时负责抬担架和协助救护伤员。

1935年11月,国民党反动派对湘鄂川黔边根据地发动新“围剿”,红六军团第十八师奉命留守龙山茨岩塘,掩护主力部队突围长征。陈远华所在的部队一直坚持到12月,经历十多次战斗,陈远华和战友们不知从前线抬了多少伤员下来,部队减员非常大。

12月中旬,部队完成任务,要马上转移。连长把陈远华叫到临时指挥所,郑重地说:“陈远华,你在战斗中救护多名伤员,我要为你请功。但现在形势十分危急,部队必须马上转移。现在有一个重要任务要交给你完成。”陈远华说:“连长,你就吩咐吧,我保证完成任务。”

原来,这次掩护主力部队突围的战斗,持续时间长,红军伤员很多,很多重伤员不能随部队一起走。连长考虑到陈远华是湘西人,熟悉情况,要求陈远华留下来照顾五名负伤的红军战士。

就这样,部队留下了5块银元,让陈远华带着五名红军伤员分散安置在老乡家里养伤。陈远华接受任务后,细心挑选了五户可靠的人家,连夜把伤员悄悄送到附近三个村的五家农户家里养伤。近大半年时间内,陈远华装扮成收购山货的人,想尽办法购买粮食、药物,无数次偷偷地趁着黑夜送到收留红军的农户家里,给红军伤员提供伙食和治病,直到每名红军战士康复。

送走四名红军战士后,时间已经过了五个多月。最后一名湖北鹤峰籍的红军战士康复时,陈远华和他都不知道部队开到哪里去了。两人商量之后,决定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乡等红军。陈远华回到大庸双溪桥雷家山后,一直留意打听红军的消息。但是,他再也没有找到部队。陈远华在家乡默默无闻的耕作劳动,终身未娶。

解放后,陈远华才向别人讲述了他照顾五名红军伤员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20725172813.jpg

(四)一缧稻草鼓动四人当红军

1934年12月的一天,萧克率红六军团行至沅陵火场准备安营扎寨,突然接到贺龙从慈利溪口发来的电报,要红六军团向红二军团快速靠拢,军团长萧克接到电报后,带着部队一路急行军赶往溪口,行至谢家垭乡高坪村(原平窝)时天色已晚,就在高坪驻扎下来。

高坪是一个比较集中的村落,红军到来后当地村民家家户户开门迎红军,并杀猪宰羊慰问红军战士。军团长萧克就住在了高坪陈氏祠堂里,当晚部队安顿下来后,就安排了两个班的红军战士,在通往平窝的主要路口象狮垭和杀人垭的地方进行布哨。杀人垭就在高坪与下寨交界的山口上,红军放哨的地方就在符太喜家门口,这些红军战士到了杀人垭后,就七手八脚地在符太喜家门前的农田里打起铺来。

垭口风大天冷,这些红军战士被子都很簿,他们见田坎上有一缧稻草,就搬来分成几铺,垫在地下取暖。打完铺后,这个班的战士按两人一班轮流放哨,他们没有惊扰符太喜和旁边的农户,符太喜小两口透过门缝看着拿着枪的士兵,怎么也睡不着觉,就一直观察着这些战士的一举一动。天刚放亮的时候,这些战士精神抖擞,折被子、打绑腿,并且把打铺的稻草原归原位整整齐齐地码成了一缧。 这时候小两口按捺不住了,开门出来去问他们是什么部队,红军班长回答:“我们是贺龙萧克领导的工农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小两口早就听说过贺龙萧克的大名,他们的队伍专打土匪国民党,是人民的子弟兵,夫妻俩感慨万千。就在一个月前火场的土匪头子安安三一伙土匪从他家门口路过,就像恶狼一样扑进家门翻箱倒柜,见有东西就抢,妻子陈小妹想留下一块腊肉,结果被土匪拳打脚踢,打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而站在眼前的这些戴八角帽红五星的兵,却没有拿老百姓一针一线。夫妻俩一激动,就把藏在屋后面番薯洞里的大米,取出一斗送给这些红军战士,还给十个战士每人送了一双自己编织的草鞋。

等这些战士走后,符太喜心潮澎湃,能遇上这样的好部队,何不跟随去当兵。于是就把想法告诉了妻子,晓事明理的妻子赞成和支持丈夫的想法,还要他把自己的哥哥陈远志、本家亲戚符先顺、符贤云一起拉去当红军,也好互相有照应。陈远志他们三人很快来到符太喜家,符太喜把昨晚的情形描述了一番,三人深受感动。四人中数陈远志读过几年书见识也最广,陈远志说:“这才是我们穷人的队伍,只有跟着这样的队伍才有出路。”

于是四人决定一起去当红军。听说红军当天就要开拔,陈远志等其他三人也没来得及与父母亲人道别,就和符太喜一路追到高坪,兴高采烈地报名参加了红军。

入伍后,部队把符太喜他们四人编在了一个排,在边行军边打仗之余,陈远志教他们三个边学文化边学军事知识,四人互帮互学,军事文化都进步很快,作战勇敢。后来在永顺塔卧与国民党战斗中,他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符太喜和符先顺都先后英勇牺牲,部队打散后,陈远志和符贤云没赶上撤退的部队,只好回家等着部队再次回来,就这样成了失散红军。

微信图片_20220725172743.jpg

(五)保持红军本色的杨志国

张家界市永定区谢家垭乡高坪村(原平窝)老红军杨志国,1934年在高坪加入红军,1936 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红军炊事班长、排长等职务,他跟随贺龙、萧克的红二方面军转战南北,并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他多次参加战斗,身上的伤疤数都数不清,是一名坚强的红军指战员。

长征途中,杨志国担任炊事班长,在那艰苦的岁月,他想尽一切办法让战友们吃好一些, 把肚子填饱一点,才有力气走完那茫茫无边的草地。部队宿营后,他每天天刚亮就带着炊事班的几名战友去挖野菜,为了保证战友们的安全,挖来的野菜都要自己亲口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吃,有几次因尝试有毒的野菜,差点丢了性命。哪里有水洼、水沟,杨志国都要猫着腰仔细搜索看有没有鱼,每次出去都有可喜的收获,虽然每次回来满身是泥,但他都高兴得不得了,那时候能抓到一条鱼,让战士们喝上一碗鱼汤,那就是人间美味。

杨志国把战友当亲人,千方百计为战友改善好伙食,他们连的战友在他和他的炊事班精心照料下,渡过了难关,顺利走出了草地。由于工作突出,部队提拔他当了排长。在每次战斗中,他都冲锋在前非常英勇,不怕流血牺牲,轻伤从不下火线,身上曾多处留下子弹和弹片,是一位身经百战的战斗英雄。

1952年,杨志国回到家乡后,被安排在双溪桥公社负责民政工作,但他的红军本色始终没丢。那时候国家很穷,每年分到公社的救济物资很少,老贫困户俞金堂老人冬天没有棉衣穿,他就把自己的棉大衣送给了老俞。当时有人生病了,想买一斤红糖,但要凭票才能买到。双溪桥村有位老人久病卧床,喝中药很苦,想买点红糖拌药吃,但又找不到糖票,儿女们非常着急。杨志国得知情况后,来回步行60多公里去县民政局帮助找来红糖票,自己掏钱买了一斤红糖,送到了病人手里,全家人感动得痛哭流涕。杨志国经常把自己微薄的工资拿出部分来救济贫困村民,他时时刻刻把老百姓的冷暖装在心里,真心实意为老百姓着想,成了老百姓的贴心人。他还经常去学校讲红军长征的故事,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这些青少年们永远记住红军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

杨志国一生光明磊落,对党赤胆忠心,从不摆老红军的资格,艰苦朴素,工作任劳任怨。他一生没有家产,没有存款,对后代要求非常严格,不要组织特殊照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的儿子被公社推荐招工,当他得知消息后专门跑到公社找书记,说不能因他是老红军就给儿子开后门,硬是拒绝了给儿子招工的机会。当时儿子想不通,说“难道我不是你儿子,别人的父母钻天打地都要给子女创造工作的机会,而上级组织给我的招工机会你却拒绝让给了别人。”在父亲耐心的开导下,儿子终于理解了父亲的用意。

1980年,省里组织老红军去北京参观毛主席纪念堂,组织上安排乘参观期间,在北京301医院为杨志国把战争年代身上留下的子弹和弹片做手术取出来。他担心给国家带来负担,坚决拒绝住院手术,并且风趣地说:“这弹片我要留着做个纪念,我死后到了另一个世界好给他们讲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组织上考虑到全区健在的老红军不多了,把这些老红军统一安排在红军村, 对他们的生活起居安排专人进行照顾。住了一段时间后,杨志国总觉得过不惯这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他怕给政府添负担、惹麻烦,要求组织把他送回乡下,他自己种菜,自己做饭,过起了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的生活。

1988年,杨志国在家乡逝世,享年77岁。老红军杨志国高风亮节的高贵品质一直被家乡人民颂扬,他的红军本色永远值得传承和发扬。

编辑:杨柳    二审:蒋海洋    终审:司学群

《人民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5 湘ICP备15001378号-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838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27/D 邮发代码:42-211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