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85309264 | 收藏首页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湖南人民之友>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反就业歧视,专门立法的价值和进路

http://www.hnrmzy.com  文章来源:2022年第6期   作者:阿计  时间: 2022-06-16   上传:杨柳

反就业歧视专门立法的真正目标,在于以系统、创新、精细的立法思维,重构治理就业歧视的法制方案。

5月,一年一度的毕业求职季开启。有媒体调查发现,不少用人单位招聘时,设置了“985、211高校毕业生优先”“限招男生”等门槛,令不少毕业生陷入前途的迷惘。由此,就业歧视现象再次进入了公共视野。

就业是民生之本,平等是人权之基。以性别、年龄、学历、户籍、相貌、民族、婚育等设限的种种就业歧视现象,不仅伤害公民的尊严和生存,引发人力资源的凝滞与浪费,也将危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就不难理解,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提出:“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学历等就业歧视……着力解决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及“就业歧视”,在表达国家治理决心的同时,也印证了这一社会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目前,我国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以及相当数量的法规、规范性文件均载入了反就业歧视内容,但相关规定多为原则性、倡导性的宣示,且零碎分散、未成体系。这就难免出现认定标准模糊、监管措施乏力、法律责任过轻、救济渠道不畅等制度欠缺,进而导致就业歧视案件陷入“界定难、立案难、举证难、维权难”等现实困境。也正因此,自2000年以来,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学界、公益组织、公共舆论等在内,要求制定反就业歧视专门立法的呼声经年不息。这样的社会共识,理应尽快转化为立法行动,并最终寻找到破解就业歧视的根本之策。

反就业歧视专门立法的真正目标,并不在于对既有法制的简单整合或形式统一,而在于以系统、创新、精细的立法思维,重构治理就业歧视的法制方案。比如,就界定标准而言,有必要以列举方式,最大限度地明晰就业歧视的类型和构成要件,并为认定隐性歧视、潜在歧视留下足够的空间,以杜绝规避法律行为。就监管机制而言,有必要划定劳动监察等部门的相应职责,丰富行政执法手段,可以考虑设立反就业歧视的专门机构,以提升监管力度和效能。就责任追究而言,有必要设置高额罚单、失信黑名单、取消政策优惠、惩罚性赔偿等多元化惩戒手段,以抬高侵权成本。就权利救济而言,有必要以举报投诉平台、快速处理机制、举证责任倒置等支持个体维权,同时引入公益诉讼等公力救济制度,以拓宽权利保护路径。

反就业歧视专门立法的使命,并不局限于对就业歧视作出否定评价,以及建构与之相匹配的预防、对抗、禁止与惩罚机制,也在于如何在市场化就业的时代语境下,妥善平衡用人自主权与就业平等权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反就业歧视专门立法创设精确的甄别尺度、充分的申辩权利、良善的谅解机制等,进而兼顾就业市场的各方合法利益、统摄平等自由的双重价值追求。

此外,反就业歧视不能仅仅依赖约束机制,还需同时引入激励机制,提供超越道德层面的利益补偿。比如,随着二孩、三孩政策的不断放开,势必抬高因女性员工怀孕、产假等所带来的用工成本,倘若这一成本压力全部由用人单位承受,可能反向加剧就业领域的性别歧视。因而,未来的反就业歧视专门立法,理应引入市场优惠、资金补助、税收减免、信用评优等多种激励机制,进而正向引导公平的就业环境。

反就业歧视,寄托着公平与正义的理想,承载着平等与人权的观念。而优良、完备的法治,正是见证、塑造这一历史进程不可或缺的一环。

《人民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5 湘ICP备15001378号-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838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27/D 邮发代码:42-211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