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85309264 | 收藏首页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湖南人民之友>人大智库>人大研究
人大研究

江永县瑶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http://www.hnrmzy.com  文章来源:   作者:李勇军  时间: 2021-09-02   上传:redcloud

  为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近日,江永县人大民侨外委开展江永县瑶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江永县位于湘西南边陲,全县总面积1540平方公里,辖5镇4乡,总人口28.5万人,居住着32个民族,其中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18.01万人,占总人口的63.2%,有兰溪、松柏、源口、千家峒4个瑶族乡,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占全县总面积的87%,是南岭片区中瑶族人口比例最高但未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老、少、边、穷”山区农业县,湖南省内视同少数民族自治县享受民族政策待遇。境内有全世界瑶胞世代追寻向往的祖居地“瑶族古都”——千家峒;有承载和体现江永瑶族传统文明的“四大民瑶”——兰溪的“勾蓝瑶”,源口的“清溪瑶”、“扶灵瑶”、“古调瑶”。

  二、工作措施和成效

  近年来,江永县委、县政府重视瑶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抓挖掘整理。采取收集、登记、整理、编辑等措施,加强抢救保护工作。整理重印了《永明县志》(道光版),开展《永明县志》(光绪版)校注工作。先后出版发行了《妇女文字与瑶族千家峒》《千家峒运动与瑶族发祥地》《瑶族古都千家峒》,对千家峒瑶族的历史源流、族称、组织和寻根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勾蓝瑶村80岁老人欧阳绪珍、清溪村76岁老人田万载几十年如一日,分别自费搜集整理了60万字反映勾蓝瑶历史、20万字反映清溪瑶历史的文献资料。组织本土人才撰写11万字的《四大民瑶简志》统稿,系统展示四大民瑶文化风貌。瑶族文化研究会等组织开展活动,整理和撰写了许多关于瑶族文化方面的文章。

  (二)抓“非遗”保护。江永历史悠久,秦时立县,汉置谢沐,隋建永阳,唐设永明,至今已有2000多年,瑶族和其他民族一道,创造了璀璨的历史,境内历史文物古迹繁多,瑶族文化丰富多彩。工作中,江永县把抓瑶族文化“非遗”保护和抓文物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向上申报,使一些重要的反映瑶族文化的“非遗”和文物得到了保护传承。省民委确定千家峒瑶族乡大溪源村为江永瑶族传统文化传承地,建立文化表演厅、瑶文化展示厅、瑶绣坊,组建民俗文化表演队。 “洗泥节”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瑶族盘王武术等9个项目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勾蓝瑶寨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溪文峰塔、首家大院、勾蓝瑶寨水龙祠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多处被列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抓基础夯实。一是初步构建传承保护机制。建立瑶族文化传承人津贴补助制度。目前,全县有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各1名,市级“非遗”传承人10人,县级传承人23人,县财政发放津贴补助每年每人2400元。传承瑶族文化列入瑶族聚居区中小学校的教学计划;聘请“乡贤”,搜集整理大量的原生态、有价值的语言、影像、文字等原始资料;组织开展赶鸟节、洗泥节、跳庙节、女书文化旅游节、丰收节、盘王节等民族、民间、民俗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二是争取少数民族高考加分优惠政策。积极向上争取高考加分优惠政策,从2015年起,4个瑶族乡的少数民族考生加20分,非瑶族乡的少数民族考生加10分(之前加5分),汉族考生加5分(之前无分加),对瑶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历史认同、自信心有积极的正面的作用。三是开展脱贫攻坚。把瑶族聚集区的脱贫作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群众收入。全县总脱贫户13310户、总脱贫人数51351人,其中瑶族8959户、35998人,分别占67%、70%,为瑶族文化传承保护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抓宣传推广。一是探索文化旅游融合,以开发促传承保护。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江永县始终依托县内独特的民族文化,把文化作为旅游产业的魂和根,围绕文化特色做特色文化旅游。目前,已创建勾蓝瑶1个4A级景区,千家峒、源口生态文化旅游区等5个3A级景区,其中,千家峒、勾蓝瑶、源口生态文化旅游区两个景区是基于瑶族文化底蕴,通过瑶族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三者融合,打造出集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研学实践、摄影绘画、营地露宿、康体养生、瑶医药膳等产品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品。同时,将篝火晚宴、竹竿舞、瑶族刺绣等传统习俗也融入到旅游产品中,既给游客带去了独特的瑶族文化魅力,也增加了瑶族同胞的收入,为古老的瑶族文化注入生机活力。二是充分利用节庆活动,展示瑶族民俗风情。积极承办或参加“节、会、展、演”活动,大力推介以瑶族文化为主的“非遗”文化、历史文化。瑶族特色节目《敲梆》在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荣获国家银奖;编排由勾蓝瑶寨村民表演的节目《洗泥巴》,获2016年湖南省“欢乐潇湘”群众文艺汇演金奖。2017年全国著名的综艺节目——湖南卫视《我们来了》,在勾蓝瑶寨录制节目,宣传瑶族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特色古建筑。2020年6月,以“文物赋彩全面小康·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湖南主会场活动在勾蓝瑶寨举行。省文化和旅游厅、永州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同推进勾蓝瑶寨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框架协议》,整体推进勾蓝瑶寨文物与非遗保护、文旅融合、经济发展,创造乡村振兴、精准脱贫、全面小康的可复制、可推广样板。建成全省首条乡村马拉松半程专用赛道,把千年古村上甘棠、勾蓝瑶寨等潇贺古道古村串联起来,致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著名户外健身休闲旅游目的地。2017年、2019年两次承办中国山地户外健身休闲大会江永县站的比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千名余名户外运动爱好者参加,全国多家媒体竞相报道,很好地宣传了江永瑶族文化。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瑶族文化传承保护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一个民族的文化,要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离不开家庭的传承、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参与、政府的引导,家庭、学校、社会、政府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缺一不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这四个层面不同程度存在不少的问题。从家庭层面看。随着经济发展、时代进步、城乡融合、文明演进,瑶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西方文化交织,瑶族群众对本民族意识淡化、弱化。瑶族群众中,能说瑶话、穿瑶服、过瑶节、唱瑶歌、跳瑶舞、习瑶俗、明瑶史的人凤毛麟角。一些常年在外工作、打工、求学的年轻人,很多连瑶话都不会说,对传承保护更是持无所谓态度,认为“瑶族身份,最大的好处就是高考有点分加”,传承保护给不了想要的生活,不愿在传承保护方面尽义务。现在做的传承保护工作,基本上是政府在推,看上去很热闹,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因为没有家庭的参与,传承保护工作缺乏基础,有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学校层面看。虽然把传承纳入了四个瑶族乡的中小学校的教学计划,但是毕竟不是必修课,学或不学,效果好或差,也没有人考核。从社会层面看,没有形成人人关注、关心传承保护的良好氛围。除了极少数人如勾蓝瑶寨的欧阳绪珍、清溪村的田万载等对瑶族文化感兴趣、把传承保护瑶族文化作为“使命”,一些民间组织如瑶族文化研究会、瑶歌会、瑶医会把传承保护作为“职责”外,关注、关心的人委实不多,“熟视无睹”者有之,“事不关己”者有之,“冷嘲热讽”者有之。从政府层面看。虽然在传承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没有一个清晰的管理机制、时间表和路线图,持“实用主义”态度,“上面有项目资金的”和“有开发价值的”的先做,“重创建重申报,轻保护轻管理”。同时,管理机制不够顺畅,县委统战部民宗局和县政府文广体局都有管理职责,“一件事两部门管”,有时难免推诿扯皮。

  (二)缺乏经费,传承保护力不从心。江永是一个人口小县、财政穷县,仅能维持“三保”即“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用于传承保护方面的资金少,没有专门设立少数民族文化专项资金。而江永又是一个文物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县,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并且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调查、挖掘、整理、研究、保护、维护和开发难度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据统计全县共有56个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的4个,省级的7个,这些文物很多都具有浓郁的瑶族文化特色。但由于重视不够、资金缺乏,这些文物中,除了少数几个国家级、省级的得到保护外,其他的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比如,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首家大院,是“扶灵瑶”地标建筑,由于缺少起码的修缮和保护,破烂不堪,照此下去,坍塌是它最终的归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尚且如此,市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更不用说了。勾蓝瑶寨老支书反映,勾蓝瑶寨的文物保护意识薄弱,保护措施不严,文物时有遗失,很多文物包括碑刻、器皿仍散落在田间地头里、断壁残垣中。对一些“非遗”缺乏有效传承保护,面临年龄断档、技艺失传的危险。

  (三)传承人不断缺少,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况。瑶族文化遗产,基本上是通过师傅带徒弟“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范围窄,能传承的人不多,传承保护费时费力。而传承人津贴补助偏少,现有传承人积极性不高,传承保护工作吸引力不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承人的年龄普遍老化,已经出现传承人青黄不接甚至断层的现象。“勾蓝瑶”传承人欧阳绪珍已经80岁了,“清溪瑶”传承人田万载已经76岁了,在采访他们的时候,他们对此感到忧虑和无奈,反映“想学、能学的人少,想学的没有文化,有文化的嫌没有经济效益不想学”。名声在外的勾蓝瑶寨“勾蓝宴”表演团队30多人,均为本村村民,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也有30多岁,前几年,每人每年有5000元至8000元的演出收入补贴家用,积极性还比较高。去年因为霜冻和疫情的影响,作为家庭收入支柱的水果种植遭受灭顶之灾,演出收入也大大减少,很多演出人员都有外出打工的想法,演出团队有人员短缺之虞。而江永“四大民瑶”之“扶灵瑶”、“古调瑶”的传承保护已经出现断层,能了解本瑶历史的人很少、反映本瑶历史的文献资料、文物古迹很少。

  (四)专业人才少,没有很好地发挥民间组织和个人的作用。

  县委和县政府职能部门虽然也有人员从事传承保护的工作,但是真正对瑶族文化感兴趣、懂行、沉得下心的少,成果不多。民间有一批有一定文化功底,了解、喜欢、钻研瑶族文化的组织和个人,他们为传承保护瑶族文化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但是他们缺资金支持、缺组织引导,县委、县政府的职能部门也没有很好地整合这些传承保护的优质资源。

  四、意见和建议

  (一)明确责任,培育传承保护的良性生态。县委、县政府要更加重视瑶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切实解决好“有人做”、 “有钱做” 、“做什么”的问题 。一是建议建立瑶族文化传承保护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配齐配强专门机构工作人员;二是加大资金投入,设立瑶族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通过向上争取点、财政挤一点、社会筹一点的办法,有效缓解传承保护“无米之炊”的难题;三是组织开展瑶族文化普查,厘清“家底”, 吸取“精华”,摒弃“糟粕”,区分“主次”,明确“缓急”,设立时间表和路线图,坚持长期主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传承保护知识,培养传承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四是要充分发挥瑶族乡党委政府、瑶族聚居区所在村(社区)组织的作用,引导、鼓励瑶族家庭人人讲瑶话、习瑶俗、过瑶节,为瑶族文化传承提供肥沃的土壤。五是继续、真正开展瑶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继续加大传承人培训力度,培养、选拔素质较高的传承后备力量,要提高传承人津贴补助标准,发挥现有传承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传承人队伍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六是职能部门要积极向省里反映、汇报,争取2015年的高考加分政策继续执行,留住江永瑶族同胞的“政策红利”。

  (二)注重实效,开展对濒危文物和“非遗”的传承保护。要抓紧时间挖掘、整理、抢救“江永四大民瑶”之“扶灵瑶”“古调瑶”文化遗产;积极向上汇报,争取首家大院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立项修缮保护;对“勾蓝瑶”、“清溪瑶”文献资料进行专业化、数字化保护;对其他固态文物、静态“非遗”,分门别类列入计划,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 三)整合资源,汇聚传承保护的持续合力。要利用“厅地共建”勾蓝瑶寨这一契机,提高江永瑶寨文化传承保护的水平和层次,积极向外宣传推广江永瑶族文化。继续坚持瑶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大力开展瑶族传统节会和民俗活动,以活动促传承、以活动促保护;开发瑶族特色服饰、餐饮、工艺品等,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味。借助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 、“特色小镇” 、“少数民族美丽村寨” 和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整合资金,加大瑶族聚居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瑶族聚居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四)加强引导,发挥民间组织和个人的作用。瑶学会、永明历史文化研究会、瑶医会、瑶歌会等民间组织的成员很多是“本土乡贤”,文化素质比较高,同官方瑶族文化管理机构相比,他们对瑶族文化更了解、更热心、更关心,对传承保护瑶族文化更迫切,是传承保护瑶族文化的生力军。县委县政府要重视他们在瑶族文化传承保护中发挥的作用,对他们的活动加以引导,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瑶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细化成各个可操作性强的项目,由政府提供项目经费,以项目的形式交给民间组织或个人负责实施,以提高传承保护的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

  (作者单位:江永县人大民侨外委)

《人民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5 湘ICP备15001378号-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838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27/D 邮发代码:42-211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