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85309264 | 收藏首页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湖南人民之友>人大智库>人大研究
人大研究

云南特色村寨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考察报告

http://www.hnrmzy.com  文章来源:   作者:周丽华 雷志刚  时间: 2021-09-02   上传:redcloud

  10月11日至18日,江华瑶族自治县选举产生的部分市人大代表先后考察了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几个乡村振兴示范点、重点项目、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通过经验介绍、现场参观、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座谈,感受到了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体验到了产业和项目的“蝴蝶效应”,以及原生态传承与保护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学习考察了他们的先进思路、运行模式和创新方法,对促进江华瑶族自治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宁蒗彝族自治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都是少数民族自治县,通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在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为内涵特色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模式。

  一、在传承上找突破。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玉湖村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山水资源,按照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创新运营模式,突出党建+的引领地位,通过党组织+村集体合作社+企业的运营模式把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村民变股民,最终达到利益共享、共同致富。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村支两委制定的《玉湖村修建性祥细规划》施工,着力打造“原始纳西·秀美乡村”。整个规划建设中,既体现了个性设计,又保证了总体协调。每家每户都能根据山水走势和流向,因地制宜,高低错落,独具一格,别有韵味,少有联排成栋房屋,使自然景观与村落建设浑然一体,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依托当地古村、古道、古建筑、茶马古道等良好的生态文化优势,以精品民宿为核心,开展古村整理、文化呈现、业态创建等景区建设,兴办了一个集餐饮、住宿、度假、文化交流等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村。该项目一期总投资约8000万,现已完成部分精品民宿、赶马古道等项目建设,并接待游客几十万人次。

  二、在保护中求发展。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一是充分利用现存文物古迹。巍山南诏镇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始建于元代的木城在明代改为砖城,如今风貌依然,城内房屋基本保持了中式结构,南、北主轴线两侧的房屋则完整的保存了明、清时代的建筑式样和风格,充分利用历史悠久,各种文物资源较多的优势,大打历史文物资源品牌,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诏镇巍山的扎染具有民族传统工艺特色,曾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扎染艺术之乡”,扎染远销欧美。二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东莲花是巍山县永建镇的一个纯回族自然村落,2007年1月被省政府公布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民国初年东莲花村是马帮锅头聚居地,经济繁荣,建盖了不少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的角楼有5座,古民居22院,其中民国三十年建成的马家大院最具代表性。马家大院古建筑群多采用“六合同春”布局,角楼林立,重门深院,“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等建筑工艺十分精湛,无论是照壁还是雕花,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和谐并存、水乳交融,构建起了具有独特风貌的伊斯兰古村落文化底蕴。东莲花清真寺大殿上,民国十五年陆军少将杨盛奇题赠的匾牌“诚一不二”至今仍在,从这块匾牌上可以看出东莲花回民对民族信仰的虔诚和坚定。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在保护古城的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出台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古城保护条例》,条例规定除了利山村可以整村拆旧建新外,其他村庄均不得有大拆大建的情况,每个村在做好古街、古巷、古桥、古居以及祠堂、石坊等文物古迹保护的同时,要尽可能保留几十年前居住的土砖房、石头房,以此展示村庄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历史,也成为当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助推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

  三、从产业上谋出路。注重产业培育,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

  宁蒗彝族自治县按照“县有支柱,乡有特色,村有品牌”的思路,依托资源着力发展旅游服务、高原特色农业和新型工业。一是推进“一湖一城一坝一带”建设。即:实施泸沽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项目,规划建设独具彝族文化特色的山水园林县城,打造神奇美丽的永宁坝摩梭“女儿国”,建设丽江古城至泸沽湖公路沿线乡村民族生态旅游带。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2019年接待游客209万人次,泸沽湖门票收入1.27亿元。二是谋划产业扶贫发展思路。结合宁蒗实际,制定全县产业发展“586”思路,即: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劳务输出企业等5类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发展特色粮作业、林果业、经作业、生物业、养殖业、光伏扶贫等8项特色优势产业,确保产业扶持到户、新型经营主体到户、金融扶持到户、劳务输出到户、光伏扶贫产业和村集体经济到村6项精准措施落实。三是推进产业组织化。累计投入产业资金5.57亿元、发放产业扶贫贷款1750万元、发放小额扶贫贷款4.42亿元,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发展条件和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力发展以高原特色农业为主的精准扶贫产业,打造优质马铃薯种薯、高原红米、优质烤烟、2700苹果等一批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落实“1+3+N"的产业发展规划,争创肉牛“一县一业”省级特色县,成功创建“全国基层畜牧技术推广示范站”“省级红雪梨基层专家工作站”“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新认证绿色食品“三品一标”,建立了“云品入沪”平台。全县10个乡镇81个村委会制定实施了“一乡ー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项目。对原有红雪梨、核桃等支柱产业提质增效,举办了2019大理巍山·马鞍山梨花节,摄制播出了“千年古城、醉美梨乡”纪录片。积极发展柠檬、芒果、香櫲、沃柑、百香果等新兴产业,把小农户引入“一县ー业、一村一品”发展大格局。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农户不仅自己有实力建设美丽家园,而且增强了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四、从学思践悟中取真经。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按照“乡乡有试点、村村有亮点,工作全面推动”的工作思路,坚持试点引路、以点带面,制定出台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方案》,在全县范围内全力打造州级试点乡镇马鞍山乡、州级试点村马鞍山乡三胜村和红旗村、第二批州级试点村南诏镇新村自然村、州级重点试点村大仓镇大三家自然村。截止2020年9月第一批州级试点村项目完工96个,占计划项目数106个的90.57%,完成投资19023.43万元,占计划投资21518.98万元的88.40%,其余项目在建;第二批州级试点村项目完工9个,正在实施和开展前期准备工作10个,完成投资775.12万元,占计划总投资1042.54万元的74.35%。通过全县上下齐心奋战,扎实推进了乡村振兴试点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带动了全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局。

  近年来,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江华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取得了一定成效。对照外地先进经验,仍有较多的不足和短板,突出表现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长远和系统规划、分类管理滞后;“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有效挖掘和保护利用;农村“一村一品”特色不鲜明;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投资农业的各类要素动力不足等等。

  云南少数民族县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以下启示:

  要注重搞好科学规划。要对全县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近期需要搬迁进入社区安置的村庄和长期保留的历史文化村、特色村,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体现农村特色。

  要注重坚持示范带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撒胡椒面”,一哄而上。要制订美丽乡村建设长期规划,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验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要突出加强产业支撑。要把产业培育当做美丽乡村发展的动力源。要利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养老、文化创意、文明公益等新型业态,不断增加群众收入。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美丽经济,有效解决村美和民富的关系,逐渐引导美丽村庄变“输血”为“造血”,促进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要注重挖掘瑶文化元素。要把瑶文化建设充实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深层次挖掘村庄瑶文化元素,提升村庄的瑶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古建筑、古民居、老祠堂、吊脚楼、泥冲墙等,搞好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提炼、开发;注意挖掘瑶文化资源,利用好村里现有的文化阵地,传承文化,宣传文化,传播正能量,提升乡风文明程度,推进乡村振兴。

《人民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5 湘ICP备15001378号-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838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27/D 邮发代码:42-211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