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85309264 | 收藏首页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湖南人民之友>人文阅读>文学
文学

加拿大印象之二:念故乡

http://www.hnrmzy.com  文章来源:   作者:张英武  时间: 2020-01-20   上传:redcloud
是的,加拿大冷冷清清。你若想摆脱冷清,看看热闹,逛逛商场,找个餐馆与亲朋戚友聚一聚,那就得去“当趟”(downtown)或者“模尔”(mall)。当趟就是市中心区,尤指市里的商业中心区,最热闹的地方,人多车多,找个停车位往往很难。模尔倒不一定在市中心区,它由大型商场构成,吃喝玩乐一条龙,有大片的停车场。“当趟”这个说法,是我到加拿大以后才注意到的。女儿打开伦敦地图,给我介绍当地的交通,指着中心区的一块布满田字格的长方形,说这就是伦敦的当趟。有天晚上,我去学生公寓看望外孙女,舍管老师指着不远处的高楼灯光告诉我,那就是他们伦敦国际学院的教学楼,在当趟,离学生公寓不远,穿过桥洞就到了。习惯成自然。在加拿大住了个把月,经常说当趟,逛当趟,“当趟”也就与“拜拜(再见)”“贝比(毛毛)”一样,成了不中不西的口语词。例如,介绍伦敦,就是中间一个当趟,南北各一个模尔。
每个城市的当趟,都承载了它的历史与文化。例如伦敦的当趟里,就有个著名的考文特花园市场(CoventGarden Market)。
别看它外观与名字洋里洋气,进去一瞧,就是我们所说的集贸市场。个体摊位一家挨一家,挤得满满当当,有肉食蔬菜、水果干果、油盐酱料、糕点美食、鞋帽衣物、饰品挂件、小玩具、小古董……还有餐饮店,咖啡奶茶、汉堡薯条、日本寿司、南亚酸辣粉……在里面看看买买,吃吃喝喝,一玩一两个小时,还兴犹未尽。出得门来,广场上兴许能见到卖艺的人,或演奏乐器,或表演杂耍,或扮演青铜塑像……挺热闹的。有一次,我与夫人就见过吹奏风笛的,是个中年男子,穿着传统的风笛演奏服,站在考文特市场的台阶上,吹奏古老的风笛乐曲。风笛的音色,与我们的中音唢喇有点相似,然而似乎更空旷,更苍凉,让人联想起狄更斯笔下的英国,那孤寂的原野、牧场、围栏与阴沉沉的天空……
逛了加拿大的这个考文特花园市场,就联想起英国首都伦敦的那个“同名同姓”的考文特花园市场。
距今900多年前(相当于我国北宋末年),英国正处于金雀花王朝时代。那时,伦敦就有个考文特花园,专为教堂提供果品。后来几经演变,在这儿修建了城市广场和许多具有意大利风格的经典建筑,渐渐成为英国最大的蔬果市场和街头艺人表演的场所。但是混乱无序,违法搭建,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一直困扰着考文特花园市场。直到19世纪(那时,英国经过资本扩张与海外掠夺,财大气粗了),对考文特花园市场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使它从一个老旧的市场变成了独具特色的购物街区,成为剧院、古建筑、手工艺品小市场、特色餐馆、酒吧、时尚小店等汇集之地,是英国伦敦游的景点之一。
而加拿大的安大略省(我们所处的伦敦即在该省),属于英语区,最早的居民是来自英国的移民。数百年来,他们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在这蛮荒之地建起了农场、村庄与城镇,并给它们一一命名。源于浓浓的思乡之情,他们将这个城市命名为伦敦,将流经市区的一条小河称为泰晤士河,将市中心(当趟)的这个市场称为考文特花园市场,至于街道的名称,什么国王大街,皇后大街,牛津街……英国味道十足。前两天,在加拿大伦敦留学的外孙女发来微信,说她和同学们一道,“在Hyde park组织了圣诞游行……”。这个Hyde park(海德公园),原是英国伦敦有名的公园,其名称也被“移植”到加拿大的伦敦来了……
故乡情是斩不断的。英国人移民加拿大400多年,有20几代人了吧,依然念故乡,念旧物,念旧名。
你看,煤油灯和风灯,早已老掉牙了,也用不上了,还通明锃亮地供着。
老古董自行车,也许是爷爷的爷爷骑过的,擦得干干净净。
老掉牙的臼炮,一字排开。1840年鸦片战争,英法军舰炮轰我国广州虎门要塞,用的就是这种炮吧?
 
魁北克街头的马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只用于旅游观光。
金斯敦街头展出的蒸汽机车,相当古老,却保养得得锃亮锃亮,像刚出厂的一样。
是啊,思乡之情,人皆有之。然而要说怀旧,我看没有比加拿大的英法移民后裔更怀旧的了。
加拿大的金斯敦市,有一座古老的监狱,曾经关押过一些臭名昭著的囚犯,所以很有名气。里面有男监、女监和绞刑屋。现已改成了监狱博物馆,要买票参观。
那天早晨,我们都走到监狱大门口了,因票价不菲而却步。按中国人的观念,监狱本是晦气的地方,白看看,图个新奇,还说得过去,真要花大把的真金白银去看,就有点犯傻了。我们顺着人行道,往回走了百十来步,忽见一对洋夫妻带着两个洋娃娃,兴致勃勃地向监狱方向走去。我很惊讶,大清早的,他们还真带孩子去参观监狱么?
望了一会儿,他们四人真的进去了。废除绞刑之前的旧监狱是什么样子,成年人感兴趣,可以理解,孩子对此也感兴趣么?
不过,话说回来,旧物也真有旧物的魅力。在伦敦的另一处民宿里,我们想洗衣,可是,洗衣间的门上却挂了一把密码锁。
发微信给房东,他把开锁的密码发来了,“Turn clockwise 3 times around tostart…”我们照密码转动旋钮,正转多少,反转多少,再正转到多少多少……可就是打不开。于是把密码发到亲友群里,请高人解读。几分钟后收到了回信,一试,锁开了!
仿佛为了庆祝“胜利”,那几天,夫人和女儿特别热衷于洗衣,当洗的洗,一时不用洗的也洗,地下室里仿佛开了家洗衣店,成天洗啊烘啊,嗡嗡嗡嗡响个不停。我呢,除了热衷于洗衣,还热衷于拨弄这只密码锁,打开,锁上,弄乱,再打开……
我在70多年前就玩过这样的锁。那还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际,在华的美国侨民通通“滚回美国去”,一位美国医生回国前,送给我父亲一只密码锁,父亲转送给我当玩具。如今拨弄这样的古董锁,心中不由泛起时光倒流的美感与伤感。遥忆70多年前那酷热的夏天,一个脑袋溜光的武汉伢儿,六七岁吧,坐在竹床上,忘记了满身沙痱子炸痒,一门心思拨弄美国产的密码锁……
(照片后排右边的小男孩,就是当年拨弄密码锁的我)
一只旧锁尚且如此引人回味,何况昔日熟知的城市名、街道名、河流名、市场名……以及旧灯、旧车、旧建筑……哪一件不引人思乡呢?
不由想起一篇散文。二十多年前,我译过一篇散文,记述美国早期西部大开发时,一对移民夫妇平凡而艰苦的人生。这对夫妻来自英国,在美国西部的蛮荒原野上,耗尽毕生的时间与精力,开辟了一大片农场,成了农场主。待到老得不能干活时,他们把农场卖了,驾着一辆马车,连人带家具,搬到城里去住house。再后来,老头去世了,老太太把house卖了,拎着一个包包,住进了养老院。这个包包里,除了随身衣物用品外,还有她怎么也舍不得扔掉的几件宝贝:有全家福照片;有孙子们小时候的美术作品;有剪报,上面报道了她的儿子参加二战时的英雄事迹……此外,还有一只小巧的木盒,里面藏着一只金丝雀的干尸!
老奶奶的后人清点遗物时,看着这只金丝雀发呆:老奶奶为什么至死都要与这只金丝雀为伴?于是,他们带上金丝雀,去向一位研究西部民俗的学者请教。
学者告诉他们,这种现象,源于思乡情结。老奶奶童年时生活在英国,那儿温柔富贵,鸟语花香,金丝雀的美艳、娇嫩、通灵,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朝来到美国西部尚未开发的蛮荒之地,如何不念旧?在那寒风凛冽的不眠之夜里,也许正是这只金丝雀,一晚又一晚地陪伴着她,听她唠叨,听她倾诉无尽的思乡之情……
不由想起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189312月,这首交响曲在纽约首演,大获成功。其中尤为感人的是第二乐章,低音区合奏出哀伤气氛后,英国管奏出一段段舒缓忧伤、感人肺腑的旋律,烘托出身在异国他乡的作曲家无法排解的浓浓乡愁。据说当年首演时,这段旋律让许多听众流下了热泪。后来这段旋律被单独填上歌词,广为传唱。译成中文后,歌名是《念故乡》,歌词我记得是这样的:“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风甚清,天甚蓝,乡愁阵阵来。故乡人,今何在,常念念不忘。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我愿意,回故乡,重返旧家园。众亲友,聚一堂,共享从前乐。”
不由想起加拿大民歌《红河谷》。“人们说你就要离开故乡,要离开热爱你的姑娘……走过来坐在我的身旁,不要离别得这样匆忙。要记住红河村你的故乡,还有那热爱你姑娘……”
有人说,这首民歌是红河谷一带的原住民女子唱给远征军士兵的情歌;也有人认为民歌中的那一对情侣,是受不了西部的艰苦生活,想重回加拿大东部地区。
歌中所唱的红河谷(Red River Valley),是指流经北美洲中部的红河北段流域,涵盖加拿大的马尼托巴省的南部,而马尼托巴省就紧邻我们所处的安大略省西边。这次我们在加拿大,是东游,去了金斯登、渥太华、蒙特利尔、魁北克,还有阿尔冈金省立公园和尼亚加拉大瀑布……下次再来加拿大,一定要西行,先看红河谷,再看班芙、温哥华、太平洋……(作者简介:张英武,湖南平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洞庭湖》杂志社主编。)

《人民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5 湘ICP备15001378号-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838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27/D 邮发代码:42-211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