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85309264 | 收藏首页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湖南人民之友>人大智库>人大研究
人大研究

“爷爷辈”教师撑得起农村教育吗?

http://www.hnrmzy.com  文章来源:《人民之友》2016年第11期   作者:伍冬兰  时间: 2016-11-18   上传:redcloud

一些偏远的乡村小学,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学科结构比例失调,老龄化现象非常突出,有的仅靠“爷爷”“奶奶”辈教师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得到极大的发展和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诸多的问题。

办学点多而分散,规模效益难以实现。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办学点并不少,几乎每个建制村有一所小学,每个乡镇有一所初中。近些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效果显著,农村的学龄儿童逐年递减,再加上不少外出打工的父母把子女带到城市上学,农村学校生源锐减,个别学校出现了教师人数超过学生或无学生的尴尬现象。

师资力量薄弱且结构失衡。农村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且待遇长期偏低,导致农村一些学校特别是一些偏远的乡村小学,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学科结构比例失调,老龄化现象非常突出,有的仅靠“爷爷”“奶奶”辈教师支撑。如以衡阳某一县级市为例,在该市农村学校,教师缺编601人;51岁以上教师多达2135名,占教师总数的24.6%,特别是农村小学占比达44.5%80%的小学无专业英语教师,70%的乡镇中小学校缺少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业教师。

办学条件较差,教育质量堪忧。据统计,在衡阳某县级市的农村学校中,目前还有“三无”(无校门、无围墙、无运动场)学校150余所,大多数偏远农村学校缺乏配套的功能室,音、体、美教学设备及理、化、生实验器材,难以满足正常的需要,严重影响了整体教育质量。

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缺乏。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农村高中学校不断萎缩,有的地方已出现“空白”现象。以衡阳某县级市为例,在1990年代的时期,该市农村地区有8所高中,到2004年左右,还有3所,到了2007 分享到 0

《人民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5 湘ICP备15001378号-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838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27/D 邮发代码:42-211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