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85309264 | 收藏首页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湖南人民之友>人文阅读>随笔
随笔

把不听话的人都写进历史

http://www.hnrmzy.com  文章来源:《人民之友》2015年9期   作者:洪 波  时间: 2016-03-01   上传:redcloud

随笔ï¼?期)(图二)_副本.jpg

 

  陕西旬阳县规范信访秩序,整治缠访闹访,放出“写入县志”的大招,为相关人等留下千古恶名,使之钉上历史耻辱柱。
    信息来自旬阳政府官方网站文章,标题突出了“‘无理缠访’将写入县志”。文章说,“青史留名”是一个人、一个家族,乃至一个地域的无上荣誉,但留下的要是“恶名”,则是把自己和家族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今后,凡是我县重大缠访赴省进京上访者也将进入县志“青史留名”,只不过,留下的是遗臭万年的“恶名”。
    从标题到开篇,文章意识到“写入县志”是一个具有大杀器性质的措施,也意识到荣名与恶名的重大含义。书写、史籍作为文化权力,得到了浓墨重彩的彰显。
    在旬阳政府网站中查阅,可以看到与缠访闹访有关的多篇文章,这些文章显示了对此类行为处置思路和办法的变化。这些变化,代表了对相关行为的判断上发生的改变,也意味着应对策略上的不断调整。现在,旬阳县对无理缠访放出“写入县志”的大招,可见问题依旧。从旬阳政府网的文章看,写入县志的适用范围是“旬阳‘老扯’、‘麻名儿’、‘燃筋头’”。名称真不少,听起来都像是民间诨号,但似乎又不是。这些怪名字,要经过县人大常委会启动公开听证程序,听证认定为无理缠访,而又继续上访的,确定为旬阳“老扯”、“麻名儿”、“燃筋头”,并记入旬阳县志。
    县人大常委会听证确认无理缠访后,继续上访,又由谁来确定为旬阳“老扯”等,还不知道。县人大常委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构将参与向人颁发恶名的行动,令人耳目一新;经此郑重程序,再由不知哪个机关正式授名,同时宣付县志馆立传,听起来也算是程序完备,毫不马虎。这种缠夹着政治规程与民间戏谑、政治权力与文化权力的无厘头行为,把荒诞演绎到郑重,把郑重演绎到荒诞,带着仿佛乡野又仿佛后现代的气息,令人不知要作何表情。
    要注意,无理缠访仍将要按照“逢闹必惩,惩治从严”的原则,依法打击。颁授“老扯”、“燃筋头”等诨号似的正式恶名,体现着地方政治权力的威严,这一颁发名号的行为,以及由此而被写入县志,算是对无理缠访人员加以依法打击之外的额外奉送。自古以来,无论贬抑性还是褒扬性的外号,都只是民间自为;庙堂也会颁发牌坊或谥号,多属倡导性的荣名,皇帝任性,偶尔也钦赐“阿其那”、“塞思黑”之类的辱名,但不会针对下里巴人。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县级地方政权的治术,既对无理缠访依法打击,又特颁恶名并记入县志。这算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吗,但郑重其事地向人加授恶名且记入县志,这种行为本身示范的又是向上之德还是向下的对美德的背离呢?
    还请注意,恶名的施加也好,县志的记录也好,本质上说,属于文化。民间社会给人诨号,是集体的文化权力;书写者记录故事,是个人的文化权力。地方权力通过政治程序向人颁发恶名,并决定记入县志,这是政治权力直接转化和体现为文化权力。司马迁作《史记》,算是官修正史,可以秉笔直书。曾读明万历《汉阳府志》,虽不乏“惟我皇上,法与乾坤不毁”之语,但也多直陈当世之失:“自矿税之使出,而商贾希有,民间生意消索”,“民间小有盖藏,检括一空,较水洗殆有甚焉”。而今之地方志,特为无理缠访者预留恶名榜位,是为谁留芳为谁遗臭呢?如此地方志,岂非斯文扫地之物证,将留下怎样的时代形象?很多誓要将缠访者钉上历史耻辱柱的地方志,焉知钉上历史耻辱柱的不是自己?

《人民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5 湘ICP备15001378号-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838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27/D 邮发代码:42-211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54号